微信图片_2025-10-28_110355_457.png

 

【引言】随着越来越多的育龄夫妇推迟其生育计划,以及我国“三孩生育政策”全面实施,高龄生育父母比例逐渐增加。然而,随着女性年龄增加,面临的生育难题和妊娠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期访谈嘉宾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艺红教授,为您剖析当前人口形势下高龄不孕女性的助孕之路。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问题一:近年来,我国育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同时不孕不育率呈现上升趋势。从生殖医学领域视角出发,您如何看待这两大趋势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叠加影响以及对当前现状有何见解?

 

郭艺红教授: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口状况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24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数量为954万人,出生率为6.77‰。同时,我国的育龄人口结构正在迅速老化。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生育旺盛期的女性每年减少约620万,平均初婚初育年龄有所推迟,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比例持续上升。在生殖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两个方面的变化。

 

1.ART治疗人群年龄结构变化

CSRM数据汇总结果显示[2-4],2017-2021年接受ART治疗的人群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上者占比约30%~35%。其中受2016年“二孩政策”影响,2017-2018年期间,高龄生育群体占比出现一个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30%左右。到2021年,接受ART治疗的人群中35岁及以上不孕女性占比上升到32.9%。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35岁及以上者接受ART治疗的女性比例远超我国,其中美国达63%,欧盟为55%[5]。随着我国老龄化严重,如果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我国高龄女性的助孕比例或将进一步增加。

 

2.不孕不育率上升

2021年《柳叶刀》发表的中国妇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指出[6],1990年约有9%的夫妇被诊断为不孕,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5.5%。这一增长趋势与全球不孕率变化情况相符。然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孕问题所引发的挑战更为严峻。

 

从临床角度来看,35岁是女性生育力的分水岭。文献指出[7],35岁及以上女性不孕症发生率逐渐增加,40岁以上更高;妊娠率和活产率开始显著下降,40岁以上活产率甚至降至10%以下。这种“想生却难生”的困境,直接加剧了我国总和生育率低迷与人口结构老化的状况,让我们国家整个人口形势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此外,高龄女性的妊娠风险显著增加,需要重点关注。有文献报道[7],高龄女性的流产率显著增加,40岁时的流产率是30%~40%,但是到了45岁,流产率就高达50%~60%。同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主要包括早产、低体重及死胎等。再者,高龄妊娠的子代发生染色体异常和先天畸形的风险也相对增加。数据显示[7],随着年龄的增长,子代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自闭症、心血管系统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尿道下裂、先天性白内障等的发生率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应对这一困局,需双管齐下。生育力促进不仅关乎个体家庭,更是国家人口战略的重要支点。首先,在医学方面,对于35岁及以上者,试孕半年未果,建议尽早快速评估;对于40岁及以上者,尽早进行医学干预,促进生育。对于40岁及以上者以及伴有输卵管等因素患者,建议优先采用IVF以提高妊娠机会[7]。同时,加强生殖中心技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需要国家生育政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比如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的推行、辅助生殖技术逐步纳入医保,并逐步提高报销比例、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行等。当然我们也期望政策支持的进一步加强,比如在减轻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方面,如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生育补贴等。通过公共教育培养正确的家庭观社会观、生育观,强化“35岁生殖高龄红线”的认知,使她们在生育的“黄金年龄”,实现当妈妈的梦想。

 

问题二:从临床实践来看,≥35岁女性在助孕治疗中面临哪些特殊难题?

 

郭艺红教授:35岁以上女性助孕面临的是三重打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子质量下降、妊娠风险上升。

 

第一重,高龄女性卵巢储备逐渐下降。超过40岁,更是急剧下跌,同人体衰老一样,卵巢衰老过程也是不可逆转的[8]

 

第二重,卵子质量下降。随着女性年龄增加,卵子老化,卵母细胞染色体异常概率逐渐增加,导致形成的胚胎异常。这些异常胚胎最终会以着床失败、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而告终[9]

 

第三重,妊娠风险上升。我们前面提到过,不管是母亲孕期并发症还是胎儿围产期不良结局,以及胎儿发育异常概率,均显著增加[6,7]

 

问题三:在生育年龄推迟和不孕不育率攀升至18%的背景下,高龄人群的助孕策略有哪些不同?

 

郭艺红教授:针对这一群体,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关注[10]

 

第一,评估关口前移。对于≥35岁的女性,在未避孕的情况下尝试怀孕半年未能成功妊娠时,尽早开展生育力评估和全面的不孕检查。若AMH<1.2或窦卵泡数显著减少,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应及时启动医疗干预。

 

第二,技术路径升级。对于≥40岁、婚龄较长,合并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或男性精子质量问题的患者,优先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因其活产率显著高于人工授精,同时需根据患者个体特征精准调控促排卵方案,最大程度改善胚胎质量,提高临床妊娠率。

 

第三,胚胎精准干预。对于高龄女性建议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PGS)筛查,挑选整倍体胚胎进行移植,提高单次移植的妊娠率和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和胎儿畸形风险。并倡导单胚胎移植,严防多胎风险,降低母婴风险。

 

其四,全程风险管理。首先,对于高龄女性,建议选择性单胚胎移植,以降低多胎妊娠率和母婴并发症。其次,实施个体化黄体支持,强化围孕期胎儿监测与母体健康管理,同时关注高龄女性妊娠后的心理健康,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

 

问题四:展望未来,您认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提升生育友好度的双重目标下,生殖医学学科核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郭艺红教授:为推动生殖医学学科发展,应着重聚焦技术创新与高龄女性全周期健康管理两大方向。

 

在技术创新层面,一是研发卵母细胞及精子优化技术,如线粒体置换,推进卵子、卵巢组织冷冻保存技术以延缓生殖衰老,降低高龄生育风险;二是创新非侵入性胚胎基因检测技术,融合AI实现胚胎染色体无创评估,精准筛选优质胚胎,提升妊娠率、缩短受孕时间、降低流产率;三是探索类器官培养、体外配子发生等前沿技术,为卵巢功能早衰、无精症及癌症患者生育力保存提供新方案。

 

在高龄女性全周期健康管理方面,首先前移生育力保存关口,构建基于AMH与生活方式的个人生育力评估模型,实现生育力保护与保存;其次整合围产医学资源,运用AI预警子痫前期、妊高征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再者开展跨代健康研究,剖析父母生育年龄与身体环境对子代代谢、神经发育的长期影响,完善优生策略;最后建立整合基因组、临床与环境数据的生育大数据库,结合AI开发个性化生育力预测模型,全方位提升生殖医学服务质量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再好的技术也需伦理护航,需警惕技术滥用导致的伦理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让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郭小妮,邓成艳,黄学锋,等.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7—2021年辅助生殖技术数据报告[J].生殖医学杂志,2025,34(5):571-579.

[3]张孝东,邓成艳,黄学锋,等,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9年辅助生殖技术数据报告[J].生殖医学杂志,2022,31(8):1015-1021

[4]杨静薇,邓成艳,黄学锋等.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8年度辅助生殖技术数据报告[J].生殖医学杂志,2021,30(4):419-425.

[5]郑永杰,董杰.不同国家与地区辅助生殖临床数据特征的比较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24,33(2):187-193.

[6]Qiao J, Wang Y, Li X, et al. A Lancet Commission on 70 year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maternal, newborn,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in China. Lancet. 2021;397(10293):2497-2536. 

[7]Zhang C, Yan L, Qiao J. Effect of advanced parental age on pregnancy outcome and offspring health. J Assist Reprod Genet. 2022;39(9):1969-1986. 

[8]Li Q, Yang R, Zhou Z, Qiao J,et al. Fertility history and intentions of married women, Chin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24 Apr 1;102(4):244-254.Epub 2024 Jan 31. PMID: 38562192; PMCID: PMC10976870.

[19]Franasiak JM, Forman EJ, Hong KH, et al. The nature of aneuploidy with increasing age of the female partner: a review of 15,169 consecutive trophectoderm biopsies evaluated with comprehensive chromosomal screening. Fertil Steril. 2014;101(3):656-663.e1. 

[10]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C].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指南共识研讨会论文集.2018:8-15.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10-28_110047_878.png

郭艺红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常务副院长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原名医(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会长

河南省罕见病质控中心主任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生殖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主持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填补国内外空白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