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2025年ESHRE发表了《关于卵母细胞和胚胎静态与动态形态学评估共识修订版》,这是对2011年伊斯坦布尔共识的更新,也是推动胚胎评估标准进入精准时代的又一力作。本期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方丛教授,为大家深入解读该共识更新的要点以及卵母细胞与胚胎质量相关前沿进展。
△点击观看视频
一、伊斯坦布尔共识修订精萃解读
2011年伊斯坦布尔共识是卵母细胞与胚胎评估领域的“里程碑”,评估主要依赖静态形态学,观察时间点固定,无法连续监测[1]。近年来,胚胎评估最显著的进步是引入了延时成像技术(TLT),催生了“形态动力学”评估新概念。因此,2025年共识更新进一步深化了对胚胎发育过程的理解,更新整合了TLT的新证据,对卵母细胞和胚胎各阶段的评估时间、形态标准及临床应用给出了更新建议,促进实验室间评估标准的统一,以更精准地预测胚胎活力,优化胚胎移植排序与选择,最终改善ART临床结局[2]。
2025年共识修订主要涉及七大核心变革,即胚胎发育时间窗校准、卵母细胞评估、受精卵状态评估、卵裂期胚胎、桑葚期胚胎、囊胚评估、胚胎培养与评估策略,包含21条推荐要点[2]。
1、TLT校准胚胎发育时间窗
共识要点:
废除原共识中仅凭一个发育阶段(2细胞期-早期卵裂检查时间)以区分ICSI/IVF胚胎。
原核观察窗口提前至16~17受精后小时(hpi),避免因早发原核破裂导致的误判。
2细胞期观察时间较原共识缩短1小时间距。
培养体系(如培养基、氧气浓度)等因素会影响胚胎形态动力学,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数据集,确定相关时间点。
2、卵母细胞评估标准:多种形态特征考量
推荐意见:
巨大卵母细胞应排除于临床使用。
小/大卵母细胞和体外成熟(IVM)挽救的卵母细胞发育潜力较低,为了预后和可追溯性,应记录其使用情况。
来自无大空泡或多个空泡、无滑面内质网聚集物(SER-a)、无超大第一极体的MII卵母细胞的胚胎,应优先选择用于临床。
对于具有非典型表型的卵母细胞和经挽救性IVM技术获得的卵母细胞所孕育的婴儿,其产前随访和出生后的随访需要引起重视。
3、受精状态评估标准:重新定义异常受精卵价值
推荐意见:
在常规IVF和ICSI中,均应在受精后16~17小时对原核(PN)数量进行评估。
2PN应优先用于临床。
来自IVF或ICSI的2.1PN和1PN,在进行适当咨询后可考虑用于临床,尤其是当结合适用于双亲二倍体评估的PGT-A技术时。
不建议将3PN合子用于临床,但鼓励开展临床前研究或试点临床研究。
原核大小、原核位置与并列情况、NPB模式以及细胞质晕等动态特征,在静态观察中无法准确评估,因此不能作为可靠的存活能力的生物标志。
4、卵裂期胚胎(D1~D3)评估:明确优先级,动态评估
推荐意见:
在卵裂期胚胎移植或冷冻时,应优先选择D1的2细胞胚胎、D3的4细胞胚胎、D3的8细胞胚胎,且需满足碎片化<10%、单核现象和细胞大小符合相应阶段特征。
具有大量碎片化、多核化、空泡、细胞质颗粒性、膜异常及透明带异常等非典型特征的卵裂期胚胎,可视为适合临床使用,但应考虑延长培养时间以进一步评估。
5、桑葚期(融合期D4)胚胎评估:分级排序
推荐意见:
第4天移植或玻璃化冷冻时,应优先选择完全融合或早期空泡形成的D4胚胎。
部分融合的胚胎可发育为囊胚,可考虑用于临床,且应考虑延长培养时间以进一步评估。
6、囊胚(D4~D7)评估:囊胚分级细化
推荐意见:
应采用Gardner评分系统对囊胚进行评分。该系统与之前的共识评分系统的区别在于,对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外胚层(TE)的分级使用字母表示,并增加了额外的扩张阶段。
非存活囊胚应根据退化特征或缺乏明显的ICM评为“D”级,而非“C”级。
与着床潜力明显相关的常见特征包括囊胚形成日(第4~7天)、扩张阶段(3、4、5、6期)以及内细胞团(A、B、C级)和滋养外胚层(A、B、C级)的等级。
具有C级ICM和/或TE的囊胚以及D7囊胚可能具有活力,可考虑用于临床。
对于显示出可能发生单卵双胎的含有2个ICM的囊胚,没有进行彻底的患者咨询情况下,不应进行移植。
确定每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结合大型数据集进行系统性多变量分析,且在评估新鲜与冷冻的未检测及整倍体囊胚时,情况会更为复杂。
7、胚胎培养与评估策略:强调培养条件对胚胎评估的影响
推荐意见:
延长胚胎培养是一种公认的标准实践。
胚胎培养时长和静态胚胎观察频率,必须根据实验室设备和工作人员技能进行调整,以确保将可能影响胚胎发育的培养条件变化降至最低。
二、卵母细胞与胚胎质量前沿进展
卵母细胞与胚胎质量受多因素共同调控,包括年龄、病因、卵母细胞成熟度、刺激方式、胚胎发育状态、培养液及操作等[3,4]。
2025年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了胚胎质量、扩张等级、活检时间和母亲年龄在胚胎评估中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卵母细胞类型(新鲜或冷冻)与囊胚倍性无关;扩张等级是一个保护因素;ICM和TE的质量与囊胚倍性有相关性,ICM和TE质量越差,非整倍体风险越高;与第5天活检的胚胎相比,第6天活检的胚胎非整倍体风险更高;母亲年龄也有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非整倍体的风险增加[5]。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扳机策略(hCG扳机、GnRH-a扳机、hCG和GnRH-a双扳机)对卵母细胞成熟率的影响。在调整扳机日的混杂因素如年龄、体重指数(BMI)、AMH和血清雌二醇(E2)水平后,对于卵巢高反应(HOR)患者,GnRH-a扳机始终表现出与hCG扳机、双扳机相比卵母细胞成熟率的优越性;在卵巢正常反应(NOR)患者中,hCG扳机优于双扳机;而在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中,双扳机方法既没有优势也没有劣势[6]。
2025年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究了在单用FSH的促排卵方案中添加LH,是否影响AI评估的卵母细胞质量、胚胎时相动力学及ICSI结局。结果显示,FSH+LH组的获卵率更高(72.09% vs. 69.61%),囊胚形成率更高(56.73% vs. 52.83%)。年龄亚组分析表明,≤35岁亚组中FSH+LH组在MAGENTA评分和囊胚发育率上表现更好,>36岁亚组中FSH+LH组的流产率更低。此外,FSH+LH组胚胎发育加速,tPNa、tPNf、t2~t4、t6~t8时间均缩短[7]。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97例接受自体IVF/ICSI的患者,对比了r-FSH+r-LH与单用r-FSH方案的相关结局。结果显示,r-FSH+r-LH组GV卵母细胞数量更低(0.42±0.90 vs. 0.82±1.65),且第5天的囊胚形成率更高(1.54±2.10 vs. 0.57±1.68)。在<35岁的患者中,r-FSH组的临床妊娠率较高(26.0% vs. 21.4%)。然而,对于≥35岁的患者,各组的妊娠率相当。r-FSH+r-LH在AMH<1.2 ng/ml且年龄超过38岁的女性中显示出更好的妊娠结果(63% vs. 37%)[8]。
一项回顾性配对队列研究分析了r-FSH+r-LH组(141例女性,588个胚胎)与HP-HMG组(146例女性,456个胚胎)的受精和临床结局。结果表明,HP-HMG组在低、中、高信心等级的非整倍体率均高于r-FSH+r-LH组,AI信心等级在r-FSH+r-LH组中可显著预测非整倍体,但在HP-HMG组无预测作用。此外,r-FSH+r-LH组在极低、低移植信心类别的胚胎活产率更高,其低质量胚胎的临床妊娠率也高于HP-HMG患者(49.4% vs. 28.3%)[9]。
此外,一项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显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过程中添加咖啡因可以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显著提高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率,凸显了其在优化卵母细胞IVM方面的潜力[10]。另一项分析同样表明,高龄女性补充咖啡因可以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和整倍体率,提示咖啡因对胚胎发育有积极的影响,在受精前补充咖啡因有可能作为改善高龄女性IVF结局的新策略[11]。
2025年的一篇综述论文指出,当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质量存在差异时,着床结局由二者的情况决定。若为顶级质量的整倍体胚胎,子宫内膜因素的重要性便会降低;若胚胎质量欠佳,其成功妊娠则需要子宫内膜更具包容性。若子宫内膜容受性与选择性的平衡不佳,有潜在存活能力的胚胎可能会着床失败;若子宫内膜包容性过强,劣质胚胎可能会成功着床,但最终会表现为临床流产[12]。
2025伊斯坦布尔共识意义重大
2025年伊斯坦布尔共识修订为生殖医学领域提供了基于最新证据评估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的最佳实践建议,标志着生殖医学领域在胚胎评估上步入“精准时代”。
2025伊斯坦布尔共识核心要点
技术变革:引入TLT,整合形态动力学参数,修订了胚胎发育的预期时间表。
更新标准和术语:更新了卵母细胞评估、受精卵评估、卵裂胚评估、桑葚胚评估、囊胚评估的部分标准和术语,并对胚胎移植提出了建议。
优化临床策略:对某些形态学特征的临床意义有了新认识,重新定义异常受精卵价值,修订Gardner评分系统,并明确不可用胚胎的标准。
卵母细胞与胚胎质量临床实践进展
卵母细胞与胚胎质量受多因素共同调控,包括年龄、卵母细胞成熟度、卵巢刺激方案、胚胎发育状态、整倍性、培养液等。
IVF时母亲年龄在胚胎评估中具有重要影响。
卵巢刺激方案直接影响并决定卵母细胞及胚胎质量。
FSH与LH联合,可改善卵母细胞成熟与胚胎发育情况。
参考文献
1. Alpha Scientists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and ESHR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f Embryology, The Istanbul consensus workshop on embryo assessment: proceedings of an expert meeting, Human Reproduction, Volume 26, Issue 6, 1 June 2011, Pages 1270-1283.
2.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update of the ESHRE/ALPHA Istanbul Consensus, The Istanbul consensus update: a revised ESHRE/ALPHA consensus on oocyte and embryo static and dynamic 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Human Reproduction, Volume 40, Issue 6, June 2025, Pages 989-1035.
3. Swain, et al. Fertil Steril. 2016.
4. Gardner, et al. Hum Reprod Update. 2015.
5. 2025 ESHRE p-135. Impact of embryo morphology, biopsy timing, oocyte type, and maternal age on blastocyst ploidy in ivf: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7574 blastocysts.
6. 2025 ESHRE abstract. O-246.
7. 2025 ESHRE: P-646 Effect of Adding LH to Conventional FSH-Only Protocol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essed Oocyte Quality, Embryo Morphokinetics, and ICSI Cycle Outcomes.
8. 2025 ESHRE p-714 Unlocking better outcomes: comparing rFShþrLH vs.FSH for blastocyst formation and clinical pregnancy in olderwomen with low ovarian reserve in IVF/ICSI.
9. 2025 ESHRE: P-635 Optimizing stimulation protocols: lower aneuploidy and higher pregnancy rates with r-FSH/r-LH.
10. 2025 ESHRE abstract. P-184.
11. 2025 ESHRE p-138. Effects of caffeine supplementation prior to fertilization on oocyte quality and euploidy rates in aged women.
12. Macklon N. Resolving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Reprod Biomed Online. 2025 Apr; 50(4): 104827.
专家简介

方丛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
广东省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副组长
《生殖医学杂志》和《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先后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六医院任核心骨干,长期担任培养室负责人,对于不孕症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操作技术经验,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染色体易位患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并于国内首次报道成功妊娠。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人类卵母细胞冷冻、卵巢冷冻等,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及多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