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影响着 3%~10% 的育龄女性。其特点为子宫内膜上皮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异位生长,常见异位生长的部位包括腹膜、卵巢、道格拉斯腔以及子宫底韧带,此外盆腔以外的地方也可发生,但较为罕见。公认的发病机制为子宫内膜组织经月经逆行或淋巴血行途径种植到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会阴和外阴子宫内膜异位常发生于手术瘢痕处,多由于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瘢痕处引起。本文由浙江大学妇产医院的李娟清医生等发表在 Arch Gynecol Obstet 上,报道了 17 例会阴切开术后并发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
    本报道中,会阴子宫内膜异位占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0.17%,这些患者的年龄在 26~57 岁,并且所有的患者都经历过经阴道分娩,且接受过常规会阴侧切。患者抱怨在月经周期出现会阴部疼痛,并且疼痛范围逐步扩大。
    妇科检查发现,会阴疤痕处出现皮下肿块,肿块直径 1~4 cm,其中 13 名患者仅出现 1 个肿块,另 4 名患者出现 2~6 个肿块。研究者对 15 名患者进行了癌胚抗原 CA125 检测,平均水平为 36.9IU/L,其中 7 名患者 CA125 水平异常;对 8 名患者会阴疤痕处肿块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肿块边缘不规则,且密度回声复杂。血流动力学检查发现肿块周围出现大量血管(图 1)。盆腔超声检查未见异常,MRI 检查可见内部出血的多叶肿块,提示会阴子宫内膜异位(图 2)。

 

 

    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外科手术在离肿块边缘 0.5~1 cm 处对其进行切除。术后 4 名患者接受 GnRHa 治疗 3 个周期;2 名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一个月;1 名患者接受孕酮治疗。所有的患者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在随访中仅 1 名患者出现症状。
    孕妇经阴道分娩时,有时可行性子宫内膜细胞会自行消失,但有时这些细胞会长成子宫肌腺瘤,导致周期性疼痛的症状。相反,淋巴血行种植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自发性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此外,其他的因素包括免疫、基因和家族因素等也可能与此病存在相关性。
    总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位于会阴疤痕处的典型的、棕色或蓝黑色的模糊的丘疹或肿块,由于种植了正常的子宫内膜而出现周期性的疼痛。目前治疗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则包括:充分、广泛切除,防止复发。手术时应确保肿块不会破裂以避免再次种植到其他地方,确保肿块完全被切除。术中,肿块切除后边缘的纤维组织一定要反复确认无任何子宫内膜细胞残留。此外,一些诊断方法例如超声、MRI 也需要与手术同时进行。